(五)
清晨,我在房间里整理着要带去长明大队的衣服,还有小物品,梳子、小圆镜、针线包、小本本、小铅笔。
仲志明进来了,他在我身边低声地唱着《桥》的主题歌:老朋友再见,老朋友再见,老朋友再见吧,再见吧,再见吧,你要去爬山,分工不同各在一方。
我非常高兴地接着唱:我要去林海,那里有我的事业。
他又唱道:老朋友再见,老朋友再见,老朋友再见吧,再见吧,再见吧,不要忘了我,你的青春驻我心间。
我又唱道:请你等着我,我们一起把歌儿编。
许技术员走来喊:刘羽,我们走吧。
好的,我来啦。
我和许技术员背上行装,抬头望望灰色的天空,走下公社的台阶。迎面走来了两位同样背着行装的人,每人背上都背有长脚的罗盘仪。他们大声说话:小许呀,你要去哪个大队呀小许呀,我们是乘早班的车来的,来晚了就碰不着你啦。两个人同时说着不同的话,许技术员全听进去了。
小许介绍说:这是刘羽,公社林业员,我们准备去长明大队,下星期去罗源、梅岭、寺前等大队,测量队的人马全来了就去白石塔。
接着小许又向我介绍那两位同时说着不同话的人:这位何兴强,林业局测量队的。这位付气美也是林业局测量队的,他是一九五八年华南林学院毕业的大学生,是林业工程师。
这时,专管公社农林的副社长占地潮也赶过来凑热闹,他笑呵呵地说:哇!技术人员赶集呀。
何兴强说:是仲科长把我们从别的公社抽调来的。
占地潮马上指着我说:刘羽呀,你就别去量山啦,白石塔林场的年终表彰大会,你就作为公社代表去参加吧,明天就去。
于是我背着行装,向测量队的队员们招招手。他们一起微笑着向我招手,多么可爱的林业工作者啊,他们马不停蹄地向森林里走去。
上白石塔林场场部,有两条路可走。一条就是从瑶里出发行至八里地到绕南村,从绕南村淌河过去到巍峨的芭蕉山脚,再从山脚下起步,往上爬至十五里,
到了芭蕉山的脖子口拐弯处,直往里走,走完三里高山上的平坦小路即到达了白石塔林场场部。
还有一条路,从瑶里出发向二矿区、三矿区挺进,再从三矿区的一条小路上山。小路虽只三里,但路陡斜,极不好行走,小路中段又有一条三米长的独木桥,桥下是悬崖,曾有一个壮实小伙,肩扛一木,从独木桥坠落崖底,葬送了性命。
我还是选择了走大路,这条大路有三十多里长,是20世纪60年代末从全市各乡抽调大批人马修建的战备公路。路一通,路两边的原始森林被木材公司设立在瑶里的一个加工厂年年砍,年年运。七年了,还在砍,还在运。正是这样,才让我可以搭去加工厂的便车。搭上便车,很快,在三矿区下了车;很快,爬上了陡斜的小路;很快,来到了丧命的独木桥。我一点也不害怕地过了桥,站立在白石塔林场场部。我真佩服自己风一般的速度。
林场场部静悄悄,只有一个老伙夫。矮小瘦弱的伙夫告诉我,他们全在斧头山脚下的种田队开大会。
我觉得自己的智商简直为零,昨天为什么不打个电话来林场问问会场场址在那里。我不得不顺着山民们指引的方向,翻过眼前一座大山,爬呀爬呀,到了山顶又顺着弯弯曲曲下山的小路下呀下呀,下去转弯,转弯下去,一直下去,一直转弯,就到了斧头山脚下的种田队。那个大炮书记和那个成天不说一句话的副书记,对我这样直升下降的路行笑得稀里哗啦,炮声阵阵不停,闷雷连连不断。大会都结束了,我还是代表吗
如果早知道开会的地址,就不用翻山又越岭,只需从绕南村后面行走五里小平路就到了。
我跨进厨房,乱七八糟的剩菜吃了又吃,仿佛这样才能填满智商的空白。